从机场到市区的路上,老外搞不明白为什么一路上有那么多的车要插到他们前面来,也困惑他自己乘坐的那辆车的司机又为什么死活不让对方进来。
中国马路的生存逻辑是,机动车比人牛,宝马最牛。加上红绿灯对非机动车和行人而言基本上只起装饰作用,这使得老外立即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过马路几乎成了一个不可能任务。
观看第一次到中国的老外过马路真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享受。那是一家四口,在上海最繁华的淮海路上,交通灯变绿开始过马路,老外发现右转的 机动车不像自己国家里那样会停下来让行人先走,赶忙后退却差点又被一辆高速行驶的自行车撞到。大小老外觉得极不安全,已经走到马路中间又不得已退了回去。
第二次尝试时老外改变了策略。父亲领头,母亲殿后,四个人手拉手,一步一回头,其滑稽、其可爱、其无奈,请原谅我的语言能力实在无法描述,我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词—汪洋中的一条船。这么说吧,从一个老外穿中国马路的熟练程度,我能准确地判断他在中国生活的时间。
如果说马路上乱点老外还能一笑了之,那么另外一场混乱则结实地把我的一个朋友吓了一大跳。这位仁兄惊讶于上海公交巴士的漂亮,里面还有可能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车载无线 数字电视节目。那天他到终点站人民广场,公交车刚刚停稳,乘客正在下车,突然从前后门冲进来两股人,气势如蛟龙入水。“我当时真的吓坏了,”他事后告诉我,“我以为他们是上来打架的。”但他最终意识到这些中国人的目标是座位而不是他时,这才发现出了一身汗。
他向我叙述时,我也出了一身汗。
到处都要讨价还价
你可能不知道,绝大多数白人老外在家里难得有讨价还价的机会。就是小摊贩和菜市场也是卖方说了算。
我原以为老外会喜欢我们的讨价还价,没想到,老外并不喜欢。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自从中国的定价原则从过去的“童叟无欺”式的刻板定价体系成功地转型为“因地定价、因人定价”之后,同一杯可乐价格可以相差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记性好一点的人可能还记得几年前喝几杯啤酒一结算上千块的事情时有发生,类似的奇闻轶事国外很少见得到。伦敦哈罗德里有十几万英镑的一张桌子,但是你放心,同样的桌子在其他地方十几万元人民币绝对买不到。
其次,经济学上把因交易而付出的代价称之为交易成本。到处都要讨价还价无疑会增加交易成本,所幸的是增加的只是时间和精力成本,中国人反正不在乎。但是欧洲的“懒鬼”老外因此觉得在中国生活特别累,他们的普遍感受是,中国怎么比美国还美国?
告诉我该干什么
老外讲究独立,可以给他建议,但不喜欢别人告诉他做什么。就算混日子,你要教训他几句,一句话顶回去:So what? That’s my life!(怎么着?这是我的生活!)
其实中国人也不是真的爱管闲事,谁叫我们中国人对老外那么热情,一见到老外有难就忍不住关心。可是老外不了解,冲突就出来了。
一位意大利妈妈每次用小推车推她的孩子出去,总是有无数的中国人过来告诉她,这么冷的天你不能只给孩子穿袜子,一定要穿上鞋。有时候好心的中国人多得她都无法走路。
“在意大利,冬天穿短袖衫夏天穿羽绒服的多了去了,这个天只给孩子穿袜子是极其正常的。”那位妈妈极其气愤又极其不解地问我:“难道我不比她们更了解我的孩子?难道我不比她们更关心我的孩子?”
有一个女老外中国话讲得很溜,还会讲点广东话。在四川生活多年,听得懂四川话,就是这样一个人,对川菜店的小姐十分不满意。“你们中国人来吃饭,小姐总是问,您是要微辣、中辣还是重辣?我来吃饭,从来就没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如果我疏忽了忘了告诉她们要重辣,上来的准是不辣的;就算我再三重复,上来的最终只是微辣。”
有一次她实在忍不住把小姐叫来:“我刚才跟你讲了那么多遍要重辣,你为什么给我微辣?”
“你们老外不能吃辣的,我知道的。我们这里来的老外多着呢。”没想到小姐还是见过世面的。
在个性和独立文化中长大的老外,一怕中国人越俎代庖,二怕中国人以偏概全。不要说“你们老外”包含了全世界几十亿人,就是“你们美国人”、“典型的法国人”这种说法都会招致老外的不满。“你们美国人是谁?”这个小姐一下子犯了老外的两个禁忌,难怪女老外要发脾气:“你又不是我肚子里的蛔虫,你怎么这么了解我?”
我后来开玩笑地说,“她要真是你肚子里的蛔虫,她就知道你喜欢吃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