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 科学成果 | 名校介绍 | 书籍推荐 | 趣味英语 | 数学王国 | 游戏天地 | 联系我们  
 |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产品介绍 | 成功案例 | 教学专区 | 教育资讯 | 下载中心 | 服务与支持 | 凯普论坛 | 联系我们 | 
您现在的位置: 凯普科技教育网 >> 信息 >> 教学专区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最新推荐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
关于教育实验方法论的思
更新理念 树立全新教育观
更多内容
改进教学模式 强化素质教育         ★★★
改进教学模式 强化素质教育
作者:洪丽华 来源:中国教育曙光网 =>1081<= 2008/8/5
迈入信息日新月异的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有赖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数学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理解和适应信息社会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在信息社会的诸多方面,数学所处理的对象是科学技术中的数据,是推理、演绎、证明的实施依据。1959年5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大哉数学之为用》一文,生动地叙述了数学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领域的应用。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自然现象、人类行为、社会系统,正是由于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才有依可循。因此,在决定21世纪社会命运的人才培养中,对数学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小学数学教育是夯实数学基础的奠基工程,其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自然尤显突出。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体制使数学教育中的教与学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忽视数学的实际应用,难以与日常生活特别是学生的生活背景密切相联,无法满足社会对数学教育的极大期望,其结果只能是书本知识严重脱离学生实际。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在本世纪初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开始进行课程改革。新课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本目标,强调参与,具有基础性、多元性、现代化、开放性及综合化的特征。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体系设置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提供有所侧重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以及推理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一、更新观念,作好角色转变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作为课堂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以及学生在探究性课题上的合作者,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其获得情感体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探究的内在需求,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正确的数学论证手段,教导学生重点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最终形成思维上的具体。不应依旧抱着"头悬梁,锥刺骨","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迫使学生疲惫地奔波于无际的题海之中。

     当前的科学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的新特点。作为基础学科,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将"研究性学习"列入了课程计划,并充实了向量(大学物理中的"矢量")、概率统计、微积分等初步知识。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在实践中既拓宽了数学教师自身的知识面,更能使教学贴近实际。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高中基础学科新课程改革适应形势、面向未来,服务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纵观数学新教材,重点增加了学生对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以及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意识培养,其中的观点阐述、体例论证、内容衔接均比以前有了显著改进。值得注意的是,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所提供的"唯一"或"标准"答案少了,可照搬照抄的东西少了,标准新了,要求高了,与实际结合更加密切了。如此一来,数学教师难以再靠吃老本来维持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了,课堂呈现出开放的动态型。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研究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为了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教师应加强知识量的积累,并逐步实现质的飞跃。作为高中数学教材的实施者,在吃透大纲,精研教材的前提下,要重新考虑新旧知识的纵向延伸与横向联系,瞄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不同点与新知识的生长点;要努力学习数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数学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有意识地拓宽相关学科的知识,实现多学科的沟通与融合。此外,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创设问题情景,重视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尊重个性差异,对学生的可能问题或突发情况有备而来,避免在教学中出现随意性、片面性和主观性。最终实现由单一数学专业知识结构向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在内的高度统一复合型知识结构转化;由封闭型结构向开放型结构转化;由对知识的被动接纳型结构向主动创造型结构转化。通过对新知识的主动选择与吸收,改造和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

     三、激发兴趣,改进教学模式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化因素及心理发展规律,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独立人格丧失、思维收敛、想象力及创造潜力受压抑等不良后果,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新课程重视以人为本,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突出对思想品德的培养,强调学生应具有健全、良好心理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才能实现。

     曾经流行或现在仍在沿用的数学教学方法有:六课型单元教学法,读议讲练法、程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幽思导引法、谈话法、讲授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等。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与不足之处。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靠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改进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吸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充分把握数学教学的特点与艺术性,进一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潜在影响。在授课中重视数学思想和数学背景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和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数学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识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数学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四、借助科技,丰富教学手段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基础学科,教学内容形象化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新课程改革是应时代之需而提出来的,重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和制作相应的教学辅助软件和直观性教具,有利于其有效实施。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为教学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它改变了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抽象知识的转达化为形象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记忆。过去认为生涩难懂的数学知识(如函数图像、几何图形及其变换过程等),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演示,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熟悉知识的形成过程。此外,与教材相配套的挂图、图片、模型、幻灯片也增加了视觉信息传递效果。Internet的发展使数学网络教学成为可能,应运而生的数学电子教科书等网络教学资源也为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与交流带来了方便,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

     五、明确目的,改善评价机制

     中学基础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涵养、身心健康、劳动技能等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重在发展个性。作为评价教学成效的评价机制应与之相适宜。与以往不同的是,在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新的教学框架下,要求数学教师切合实际,转变评价标准理念,重点把握评价的参与原则、过程原则、综合原则和激励原则,建立全新的既兼顾成绩又能发现和发展学生潜能的评价体系。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数学课程设计、完善数学教学过程。为此,本人认为,有效而客观的评价标准应结合学生参与情况综合考虑,如:双向交流、参与率、参与方式、参与的态度等。其中要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加强数学应用意识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标准。

     结语:

     教育部提出高中教育要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如实行导师制、选课制与学分制等),中学课程改革为实现这一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作为基础学科,数学在构筑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上起着关键的钮带作用。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数学教师应顺应时势,加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对象意识、情景意识、目的意识及评判意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修养,本着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思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强适应型的复合人才。(作者:洪丽华)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凯普科技教育网版权与免责声明:凯普科技教育网是非盈利性网站,旨在提倡素质教育,免费为广大师生和青少年服务,凡注明“来源:XXX(非凯普科技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以上转载内容版权归所属网站所有。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板 | 工作机会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Hybribioedu.com Copyright © 2007-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凯普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粤ICP备05048262号
    未经书面授权,所有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