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校长。
中新浙江网6月16日电 地震发生时,桑枣中学31个班级的2300多名师生以1分36秒的速度全部疏散到操场,全校师生,无一伤亡。奇迹与速度皆缘于他担任校长后常备不懈的避险意识。5月29日,桑枣中学被教育部授予“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而他本人也被网民称为“史上最牛校长”。
6月14日傍晚,创造了奇迹与速度的叶志平进京公干。这一天,记者第二次见到了他,他向记者讲述了震后月余他又是以怎样的速度与作为重建校园和家园的。
教师围住学生,形成一个安全圈
回忆起地震时的情形,叶志平仍旧激动不已。5月12日15:20,本来出差的叶志平从绵阳紧急赶到学校。当时,校门外已聚集了上百名家长。当林副校长向他汇报“无一伤亡”时,叶志平气息不匀,手扶栏杆,腿打哆嗦。他回忆道:“想动,膝盖就是打不过弯来。”他扫视操场,只见2300多名师生排列出过去为避震经常操练的演习队形———学生在里,教师在外,学生蹲下,教师站立。学生被教师包围其中。这个安全圈当时让叶志平的眼泪“擦都擦不净”。
自救脚步走在了国家大规模救援行动前
20分钟后,叶志平下发了一个非常时期的非常命令:全校教职工17点前到校参加抗震救灾,不到者开除公职。教职工到校后,他有条不紊地布置任务:封存学校饮食,以防出现哄抢。排查电路,危险地带以红布条作警示标识“危险!禁止进入”。用储备的消毒水遍洒校内每一角落以防瘟疫。用彩条布搭起临时帐篷为师生避雨。余震未发时,速进教学楼抢书、速入宿舍楼抬床以备复课之需……如今回头看,当时叶志平的工作步骤与国家采取的救援行动步步吻合,其可贵在于他的自救脚步走在了国家大规模救援行动之前。
震后5天,学校没有丁点外援,叶志平令总务处用捡来的木头做燃料烧水做饭,供应270位教师及家属吃喝。15日,学校恢复供电。供电之快,在于排查及时。当天,叶志平还有意在操场上放送老电影(DVD),目的在于稳定人心。他说:“人心散了,还能干什么事?”基础设施基本恢复后,叶志平又部署如下事项:全体教师家访学生,普查家庭受灾情况。教师为初三学生紧急编撰中考资料。之后,教师在10个地方设置临时教学点,通知学生在规定时间交作业。6月10日,学校将一卡车书本送到每个学生手中。536名初三学生全部拿到中考资料。
自救过程中,叶志平仍把安全视为首位。他买了20个安全帽,20个夜光背心。他将94名教师编成23个安全小组,4人一组,24小时轮值,排查各种险情。
孩子是家长的命根子,也是学校的命根子
5月24日,叶志平在距离学校原址一公里的地方征得30亩地,在机械尚不能进入的情况下,叶志平与教师用锄头、镐头、铁锨等工具平整土地建盖新校舍。
为不影响中考,6月11日,叶志平召集初三学生到校复课。师生相见,叶志平明显感觉“娃娃们懂事了,以前调皮捣蛋的孩子变乖了”。有的学生拉着老师的手,有的亦步亦趋黏着老师,直面前所未有的师生依恋场面,善感的叶志平亦出现同样情怀,“看见娃娃们,珍惜得不得了”。“将心比己,人心同然”,教职工熟悉叶志平常念叨的一句并不通俗的口头禅,他这样解释此话:“孩子是家长的命根子,也是学校的命根子。”
6月下旬,活动板房将取代帐篷,叶志平表示,即使是活动板房,他也会一如既往地盯着施工———1998年,他令施工队将一座危楼楼板缝中的水泥纸袋、烂木头、泡沫、竹竿、草绳、布条等杂物挑出,重新浇注水泥。1999年,他又将22根直径37厘米的承重柱加粗为50厘米……最终,17万元的教学楼消耗加固费40多万元。
1996年至2004年寒暑假,学校寒暑假从没停止过修修补补、敲敲打打,不是维修教室、宿舍、操场,就是改造食堂、道路、排水沟。如果说桑枣中学楼房震而不倒,师生撤而不乱的结果算作成功的话,那么,不倒不乱的背后则书写着叶志平治校多年点点滴滴的不易。今天,桑枣人感谢叶志平,叶志平不接受,他反过来感谢桑枣人:“无一伤亡绝不是我叶志平的功劳,而是多边合作(老师、家长、学生、社会)的结果。感谢你们每一个人的配合。”
搂着劫后余生的学生感叹“活着真好”
“活着真好”,这是震后叶志平的人生感悟。一个月来,他对教职工多次重复“只要命在,再大的事也是小事”、“只要有命,什么都可能拥有”。6月11日,叶志平搂着劫后余生的学生话带哽咽地感叹“活着真好”。
“重新认识中国人”,这是叶志平的另一个感悟。人们对桑枣的无私援助让叶志平深切体会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记者问叶志平对“史上最牛校长”这一称谓作何感想?叶志平淡然一笑,实话实说:“由于灾区电力不足,我较晚才知网民这么称呼我。什么牛不牛的,我都这么大岁数了。”
地震月余,几多英雄危难中显身手,谱写出一份抗震英雄谱,叶志平以防灾英雄的面孔进入其中。细品叶志平英雄事迹,一切并非惊天伟业,只不过将司空见惯的“常备松懈”、“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等系列常用语付诸实践而已。正因他不折不扣地实践,2300多名鲜活的生命至今鲜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