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江豚娩出瞬间(张培君摄) | 7月5日8时33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饲养的母江豚“滢滢”顺利产下一头幼豚。“滢滢”是1996年12月从长江干流捕捞的野生江豚,在白鱀豚馆生活了近12年,这次是它的初产。幼豚于7时20分露出尾叶,8时33分完全产出,整个生产过程历时1时13分。幼豚产出后的3分钟,母豚“滢滢”即靠近幼豚,并开始带领幼豚游泳。经该馆兽医检查,幼豚为雄性,体长72厘米,体重5.65公斤。
巧合的是,这一天也是在该馆出生的第一头幼豚“淘淘”的3岁生日,“淘淘”是2005年的今天在该馆出生的。目前,白鱀豚馆科研和管理人员正全力以赴,密切监视母豚和幼豚的状况,期待它们尽快度过产后危险期。当天上午,水生所常务副所长赵进东院士和副所长徐旭东研究员来到白鱀豚馆,详细了解江豚母子情况,并向科研人员表示祝贺和慰问。赵进东院士还在留言簿上题写了“喜迎江豚新丁,共享生态文明”。
长江江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和洞庭湖及鄱阳湖中。近20余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已下降了一半多,目前长江江豚的数量仅为1800头。我国政府已经针对长江江豚的保护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半自然迁地保护区和在人工环境中开展繁殖保护。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湖北省及武汉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相关单位近30年的理论探索和科学实践,长江江豚的保护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湖北石首市天鹅洲故道已建立了一个能自然繁殖的迁地保护群体,每年能繁殖3至5头幼豚,该群体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建立的鲸类动物迁地保护群体,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武汉白鱀豚馆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人工环境中的繁殖群体。2005年以来,白鱀豚馆的江豚群体已经先后繁殖出了3头幼豚。2005年,江豚“淘淘”的出生是世界上淡水鲸类首次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成功,本次小江豚的出生更是刷新了人工环境下淡水鲸类繁殖的新记录。
为了加大长江江豚的保护力度,水生生物研究所计划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湖北省及武汉市有关部门领导下,扩大长江江豚迁地繁殖群体和人工繁殖群体规模,加强自然条件下保护,尽最大努力,保护好长江江豚这一珍稀、特有物种。 |
|
| |